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能做多少体育运动?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来讨论。
从我个人经历来说,在升至初中乃至高中之前,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之间的运动量个体差异都不算大。因为这期间每个人的主观意识还不太强烈,性格虽有所不同,但对于日常进行的一些娱乐活动,体育课上的体育项目等一般都不会抗拒。而从进入青春期时这些都变了,少年们开始‘任性’,自我意识变得强烈,做自己想做的和不做自己不想做的成为少年们的主流信条。对于活泼的人来说,想出去运动就召集伙伴出去运动,而对于内向不愿意活动的人,即使被伙伴召集了也可能出言婉拒。运动量个体差异开始显著,再加上初高中体育老师各种不明原因的生病请假,一个活泼好动的人一天的运动量可能比一个内向不愿意运动的人一周甚至一个月还要多。这使得在原本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两类人的身体素质也开始拉开差距。
到了大学,体育课开始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体育老师也健康了许多。对于身体无恙的同学来说,这使得他们每周至少有一次做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这些机会可能开发出很多同学新的体育爱好从而促进体育运动。但从另一面来说,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已经足够成熟,其中不愿意活动的人也很难再通过命令式的言语使其投入运动中来。
大学算是人生最后一个会被要求做体育运动的历程,离开了大学,做与不做都是自己的事情。排除身体素质,疾病等因素,不爱运动的人不做运动,爱运动的人至死方休。然而两者造成的区别其实也正是身体素质的差异,普通情况下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后者身体素质更胜一筹。与此同时前者中也会有人因为身体原因转而加入后者,毕竟多做些有益的运动强身健体是广为人知的,也是科学和正确的。
既然做体育运动是可以坚持并受益一生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做呢?一方面是兴趣爱好使然,一方面是习惯上的惰性。原来不做体育运动,现在做了体育运动就会占用一部分原来的时间,即使这部分时间可能是用来发呆的,也会在初期给人带来不快。所以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当一个人养成了做体育运动的习惯,那么用其他事情来打断这件事也会带来不快,运动便会持续,继而从中受益。


0 Comments latest

No comments.